课标争议:史宁中在数学课标修订会议上的讲话
本公众号大约有300多篇优质讲座课件,可关注公众号后,查看历史消息
推荐阅读:点击下方相应标题即可跳转阅读全文
2021江苏命题研究:关注数学本质,提升数学核心素养(含文档)
最近姜伯驹院士谈了对数学教育的看法,
认为自己“很天真”。
文中提到姜院士在2006年的讲话,如下
下面这篇文章也涉及部分课标问题。
作为补充,我们转载史宁中教授谈课标的文章如下。我们此前也转载过史宁中的文章,很受欢迎。
我主要想谈三个问题。第一个是修改过程,第二个是几个要注意的问题,第三个,我们做了重大修改的地方。
一、修改过程
大家可能知道在2004年底2005年初,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情况在国内有一些争论,后来教育部就决定成立数学课程标准修改小组。打电话让我来当这个组长,当时非常犹豫。这件事情不是很好干的,干不好,就会得到各方面的埋怨,受到所有人的埋怨。后来一想,这件事情关系非常重大,特别是作为一所师范大学的校长,你要不干这件事情,好像有点儿不太称职似的,就接受下来了。
首先,把这个小组成立起来。我们这个小组的经验美国认为非常好的。他们也像我们这样准备组成小组。我们请了六位原来课标组的同志,又请了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北师大、首都师大一些数学做得不错的教授,还请了教育第一线,在国内有比较大影响的中学数学教师,一共14人组成这个小组。于05年的4月20日组成了这个小组。
大家都是兼职来做这个事情,所以大家工作都很忙。我们定了第一步,六月份在全国进行调查,到底课标实施之后情况怎么样。我们在七个省的七个地区进行了实地的调查,然后又在六年省进行了问卷调查。调查是比较仔细的。估计这一次不会有这么多时间进行调查,那时因为争论得很厉害。根据这次调查结果,第一次在吉林开的。在一个风景非常优美的松花湖边上,我希望,优美的风景能够把大家的调动起来,希望大家更加和谐地讨论问题。
根据调查的情况看,大家对课程标准总体来说,有70%认为还是不错的,而且课改的大方向,特别是对课标中提出的一些理念认同的。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当然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。我们定了几个原则。
第一个基本原则是要充分地肯定成绩,也要看到问题实质所在。我们的任务是完善课程标准,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。部里也有这个意思,我们国家一两亿学生,不可能反复地来做这些事情。我们要把教育搞得好,要有相对的稳定。我们要把这个事情完善做得更好,我们既不想推翻课程标准,也不想完全推翻中国五十年的数学教育。
修改的基础是什么?是四年课程标准的实验,做了四年的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实践和这次调查的结果,这是我们修改的基础。根据大家的意见,我们希望把课程标准要写得更加准确。每个提法都要经过深思熟虑,必须更加准确,还要规范。就是你既然定了,比如,你定了目标的动词的话,就要用这些动词,并且说出这些动词的确切含义来,要规范。
第三,要明了,说每句话,大家要懂。
第四要全面。要增加可操作性,使得我们的老师能够很好地理解,特别是编教材的这些同志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标。便于老师讲课,便于老师评价。我们基本把这个事情讨论清楚了。
我们后来考虑,根据数学的情况提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,不知道其他学科是不是这样。根据数学学科的调查结果,认为要处理好四个关系。新的课程标准与五十年教育之间的关系。实质上就是把这个关系摆好。
第一个,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。课程标准中提到了,我认为这个有道理。但是如何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?
第二个,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之间的关系。这次课程标准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,但是学生的讨论、学生的活动与教师讲授的关系如何摆好。
第三个,针对数学,大概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。处理好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。传统的形式化的证明和一些根据实践大概能判断结果的思考,它们之间的关系。比如,大家知识三角形内角和180度。画一个三角形,一剪,一拼是180度,这是试一试,与严格证明、形式化三段论的证明之间的关系。
第四个,生活情景与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。这次课标非常强调生活化,加强与生活的联系,很多问题的引入与生活有关。数学的系统性是很强的,不要因为这个把数学的整个体系打乱了。这不是很好。
不管大家的意见是多么不一致,但是关于要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,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。然后我们就开始分头去写,中途也开了几次会,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。不容易达成一致的就放一放,把容易达成一致的先解决。这样用了一年的时间,06年的6月形成了初稿,并且在小范围征求意见。9月分在南京准备截止,完稿。没想到大伙关心处得非常融洽,一致反对结束,说再开一次会。去年的9月份就没结束,就定下来今年4月在宁波开一次会。现在教育部给的钱不多,各单位很支持我们的工作,地方给的钱比教育部给的钱还多。好在到哪儿大家都非常支持。几乎到哪里的吃住都是人家来管,也有个义务,就是给当地做做报告什么的。大家做得很愉快,很支持。争取今年4月15号开会,这次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推敲、完稿。
二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
这是昨天晚上想的。我不是专门研究这个,我是研究数理统计的,被逼的来做这件事情。既然你做这件事情,就要深入思考,正好师范大学也要培养教师,也样关注基础教育,我做校长有责任想得更深入些。
第一,标准和大纲有什么不同。这个事情应该想清楚。我们写的是标准,不是写的大纲。其实,现行的高中阶段的大纲最后定稿是由我担任组长。课程标准写我没参与,我只是参与了修改。我在思考有什么不同。传统的大纲是关于教学和教育内容的规定。它适应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?适应以知识传授为核心、为本质的教育,它最关心的是这些知识你教了没教,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了。课程标准不一样。大概是建立在整个教育理念的改变,就是说我们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逐渐过渡到人的成长,以人为本,孩子们未来的发展,孩子的未来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。这样,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,一定还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。
有一次与小娅部长讲,你想一想小学数学那些内容,长大了到初中半年就教会了。小学为什么用六年来教?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,要培养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,思维习惯,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。不注重到人的培养是不行的,因此,传统的大纲只是告诉教什么内容就够了。我们必须给我们这个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,它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,不仅仅包含了知识目标是什么,也包含了作为一个公民需要的数学素养。并且关心如何把目标实现。因此,它给教材的编写、给教师讲课包括如何评价给出一些见解。就应该考虑到课程标准的修改也好,写也好,不完全是知识如何。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。
第二,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落实。这次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,这三维目标是什么呢?就是知识技能目标、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。我们在传统知识核心的教育上,主要目标是知识技能目标,现在多了过程目标、情感态度目标,实质是对于人的培养有关的目标。过程目标是什么?过程目标是强调一个人很多事情需要亲身经历。仔细回想一下,刚才谈到知识传授目标,知识是什么?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果,知识可以是你思考的结果,也可以是你经验的结果。
未来光有知识的传授不行。我希望传授孩子们智慧。智慧是什么?智慧主要不表现在结果上,智慧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之中,表现在遇到危难事件时进行决策的过程之中,表现在做实验的过程之中。这些东西单纯靠结果的传授是学不到的,必须亲身经历。前几天,我在给学校老师们讲的时候说,很多东西是无法传授的。比如“幸福”,你怎么能把你的幸福传授给学生呢。下乡的时候吃顿饺子感到特别幸福,现在孩子吃顿饺子就不觉得幸福,你饿他十天半月的,再给他饺子吃?他就感觉幸福了。没有经历,没有经验。特别是创造这种东西。
程书讲总理说的很有道理。过去认为创造性人才是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培养的,其实不是这样。创造性人才在本质上应该由基础教育培养。那次向陈致立同志汇报的时候,我就说:我就不信一个十八岁之前一个问题也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,以后会创新。所以创新的意识、阜新的主要核心能力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。我们不重视这件事情是不行的。这个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很重要的是他的经历。我们的老师有义务让他经历,并且在经历的过程之中对他进行教育,对他进行培养。
还有第三个,就是情感态度。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,他的情感态度是很重要的。我对我们的附小提出三个要求,教什么课的老师这三个方面都要注意:“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、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、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。”我希望我们的小学能培养出开朗、敢于提问题、比较活泼的孩子。现在事实证明,我们附小培养的孩子还是很好的。
中学和大学不一样,在中学提出来,培养孩子向上的精神,不论哪一个学科都必须“培养学生向上的精神,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,培养创造的激情,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”四句话。认为素质教育是在学科之外的事情,认为素质教育、人的思想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或其他活动养成的,这个道理是不充分的。因为我们的学生有70%甚至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是在上课的过程之中。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培养学生,我们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,是没有道理的。所以,不论哪一门课程都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。
所以这个三维目标是有道理的。现在的要害是如何把这个目标细化,使得老师能够把握,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执行。
第三,需要思考的是新的教学方法。现在的课标强调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,强调了学生的活动。我们听了一些课,发现学生确实比过去活跃了。但是,我们的老师没有很清楚地知道,在上课的过程中,不仅仅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,还要看学生回答结果反映的思路是否清晰。我听了两节课,上课是一锅粥,下课还是一锅粥,结果孩子啥也没学到。这不行,思考过程比较清晰是很重要的,不能讨论之后没有结果。一定要把握这尺度,并且可能的话,在课程标准中给出一些例子,来说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什么,如果进行组织讨论。孩子的回答只要思路正确,就应该得到鼓励,得到表扬。新的东西的出现,需要很长时间,才能为我们的教师为我们社会认可,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。
第四,新的概念、新的知识放在课程标准中,要理得很清楚。这次新课程标准加了“统计与概率”的内容。“统计与概率”的内容很不协调,有重复。课标无论如何最后得一个人从头到尾统一遍。大家分段写,互相不协调。传统的知识不要紧,传统的知识都几十年了。新的东西怎么讲,他们之间的关联怎么样,需要认真的思考。同时,对传统的旧的知识如果去掉的话,理由是什么?是不是需要补充?这个也需要认真的思考。我们的数学也发现有一些东西并不是很简单就能去掉的。比如,数学的基本知识:“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”。这在数学上是一个规定,因为事实上不一定是这样,比如,飞机飞的路线不一定是按直线飞,北京到洛杉矶飞机飞行的路线是弧线。
需要把握住。又比如方程中根和系数的关系。对于方程要了解好的话,就要知道根完全是由系数决定的。这个事情不清楚,数学的核心的知识点没法教了。我认为新知识一定将系统性与前后关系注意到。老的知识去掉,是不是有道理,是不是可以去。
第五,“精而深” 这是非常核心的问题,我没有想得清楚。过去形容美国的课程是“一英里宽,一英寸深。”就是说它的课程是广而浅,而中国过去是广而深。现在我们想走广而浅这条路的话,在中国很难走得通。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,一讲就要把知识讲深。你搞得很广,希望老师浅,可老师浅不下来,他还担心考试呢。考试要是考了怎么办。但凡涉及到知识点,他会把原来的书拿来讲。这样反而变成广而深了,这样他就觉得难了。有考试这个事情跟呢。我在想大概还要“精而深”。所以,我们这次又砍掉了一些东西。
其实有些知识讲不讲也没什么了不起。知识分三种:不教就会;教了不会;教了能会。我们要写教了能会的知识,不教就会的知识不讲也行,他在社会中自然就会。后来,我们给一个计量标准,叫“可比广度”。什么叫“可比广度”?用知识点除上课时,千万不要太大。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的东西不要太多。课程标准中如果知识点如果比过去还多的话,你希望的时间比过去更少的话。你说要减轻学生负担,你想会出现什么状况?就是会在单位时间内讲的知识点讲得很多。他又不会讲得很浅,这不就出事儿了吗?需要算一算,你希望单位时间讲的知识最多能容纳多少知识的含量,心中得有数。你不能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得有个参照。
三、我们做了重大修改的地方
1. 前言。
原来课标的前言不太像前言。我们数学组光是自己搞了,也不管别人,反正就按我们的想法做了。我们觉得课标要说是干什么的。非常好,这次《义务教育法》也把课程标准写进去了,所以前言就好写了。前言完全改了,基本的定位是这样的:“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,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,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,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,标准是教材编写、教学、评估和考试、命题的依据。”我们是根据《义务教育法》稍微改了一点儿。
2. 基本理念
把过去的数学标准中前言的阐述放在了基本理念中。这个变动很大。我们重新阐述了数学。我们用比较短的语言阐述了数学。接着阐述了数学教育,数学是这样的,那么数学教育是什么样的?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。按照这个思路重新把前面的一段“帽儿”写了,比过去的篇幅更大一些。希望阐述更清晰。
在基本理念这儿,我们也进行了很大的修改,对这个问题仍然是争论不休。过去的基本理念说:“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,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,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。”争论得很历害的原因是:什么叫做有价值的数学,什么叫做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。我们一开始就有个标准:写得要明了、明确、规范。需要检验,而且很难解释得很清楚。我们研究的数学到底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,研究“哥德巴赫猜想”是有价值还是没价值?还有必须的数学,你怎么知道哪些是必须的,哪些是不必须的。后来我们把这句话改了:“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,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。”今年总理讲话说:“人人都获得教育,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”。我们比总理写得早。
而且我们在后面的教学建议中解释了。什么叫良好的数学教育,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,还懂得了基本思想,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。
理念中还有一个讲课。我充分理解这件事情,当时写标准是为了突破过去的东西,所以写的时候有一些偏重,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。非常强调活动,所以老师讲课几乎一个字也不提,太偏了。一个好的教学是什么呢?第一条,除了知识传授之外,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,引发学生的思考;第二条,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,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。至于你用什么形式教学、怎样教学,每个老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。如果把教师教书的风格定死了话,课没法上,老师有自己的性格。不能强调每堂都从生活引入,20分钟学习讨论,30分钟最后怎么样。有的知识适合这样做。有些知识适合那样做,不一样,不能硬性规定,但得有个准则、原则,在理念这个地方,把这些事情讲清楚。
还有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。当然很重要,但不用每一课都用多媒体,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,引发学生思考,这样的教育仍然是很重要的。
3. 设计思路
我们理清了设计思路。过去的标准设计思路写得不够清楚。在数学的设计思路中,主要是对几个目标性动词的解释,设计思路中必须讲清楚。数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知识:“数量关系”“几何关系”“随机关系”,那么主要起名是“数与代数、图形与几何”,几何这个永词还应该出现。在美国已经不讲平面几何,仍然把这方面的内容叫几何。还有“统计与概率,综合与实践,”这四个方面的内容。起名非常难起,“综合实践”与“数学与代数”放在一起,后来起了个名字“四方面课程”?因为在大学里也会把建模作为一门课。四方面课程进行了认真地阐述,阐述是很困难的。我们做了非常认真的阐述,你要想把数与代数讲清楚,把图形与几何讲清楚。
我们也定了个原则,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都谈到了,而且都谈清楚了,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。所以我们课程对这四方面内容如何进行设计谈清楚了。为了编教材和为了老师把握。
内容中的一条主线必须谈得非常清楚,“数与代数”是什么?然后把它的核心思想统一起来。经过反复筛选,“数与代数”涉及到四个核心思想,一个是“数感”,这是小学阶段。第二个是“符号意识”,知道使用符号在数学中是很重要的,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,用符号能够进行运算和推理,并且知道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是有一般性的。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写进去了。我们在写的时候,脑子里一直想的是与农村中小学老师对话,我一定我写的东西让他能够懂,让他能够把握。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学数学老师能够知道这些。
几何是什么呢?首先要培养几何观念,埋头几何直观,还培养推理能力。
统计与概率是什么呢?培养知道用数据来说话,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结论。他也知道数据是随机的,这次调查得到这些东西,下次调查到其他东西。但是,通过大量调查,从中可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。
综合与实践是什么呢?是培养学生过程经验很重要的载体。通过综合与实践,能够把知识系统化,解决一些实际问题,这是很重要。但这一课,我们建议不要太多,而且综合与实践这样的课不一定一堂课完成,可能通过一周来完成,让学生调查、思考,再在一同中让孩子们经常阐述自己的观点。我们认为阐述还比较清楚,给一些中小学老师看了,很高兴,过去不是很清楚的,现在很清楚了。
4. 目标
第四个,目标的改动非常之大。过去数学强调的是双基: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”。从53年提出,到56年写出之后,一直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核心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功不可没,使得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是影响很大,我们的孩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扎实。但是我们缺少了创造性的东西。我们加了两个,一个是基本思想,另一个是基本活动经验。成为四基。
为什么要加“基本思想”呢?我们总结我们国家五十年的数学教育,数学的基本思想,不光数学,在其他科学也是。就两个:一个是演绎,一个是归纳。演绎的思想来自亚里士多德,他在《工具论》中的“三段论”。他的基本思想有两个,第一个说话要有出发点,就是在争论事情时,有公认的前题,后来演变到公理化体系。第二个,它的推理逻辑是有大前提、小前提。典型的例子是:“犯人都得死,苏格拉底是人,功格拉底得死”。我们五十年这种思想研究得特别小。已知A,求证B。A也是一个确定的命题,B也是一个确定的命题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:归纳的思想。归纳的思想是在文艺复兴特别是新工业以后开始,这种思想的总结是培根,在《新工具论》中给出。后来有人研究因果关系,麦尔给了很好的组织。中国的严复把它翻译过来。归纳的思想是这样的:在这一类物体中,很多都有了这个结论,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想。归纳中含有类比思想:凡是有性质A、B、C的,都有性质D,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,它有性质A、B、C,那么它是否可以想像它有性质D?爱因斯坦说:我们的科学能够得到现在这么大的发展,得益于两件事情。一件事情就是古希腊人创造的演绎,还有一件事情是因果关系的探讨,实质说的是归纲的思想。归纳思想需要通过演绎来证明是不是对,无论如何,归纳思想可以用于发现新的结果,这种思想在我们五十年的数学教育中几乎没有教。
比如鸡兔同笼问题。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太难了。它们差了两条腿,我们改了四条腿的椅子、三条腿的凳子。按照规律尝试,最后试到需要的结果。数学过去一开始就讲道理,有三条腿的怎么样,有四条腿的怎么样,一下子就把方程式给出来了。事实上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事情,老师太聪明了,学生就该笨了。老师讲课不能太聪明了,老师都知道结果,要引发学生思考,你一下把给出来了,学生还探讨什么?思想方法是很重要的。
除了我说的核心思想,还有知道数形结合思想,等量替换思想。都是很重要的。所以我们过去的数学教育不注意思想是不行的。必须老师在脑子里形成思想,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把应该贯穿的思想贯穿了。不然,创造性思想怎么培养?创造性思想方法一点儿没有不行。
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问题。我们学校对农民工和农民的素质情况进行了调查,设计了一些问卷给农民工。答一道题给十块钱,他们都可愿意了。我们调查了一万份的。差的不是数学,也不是物理,差的是中文。中文最差,一篇文章就是读不懂啊,不知道啥意思,他也不能把自己思考的东西说出来,写出来,他思考得清楚不清楚我不知道。我们中文教是有毛病,你无论如何都我们的孩子把文章读懂,把事情想清楚,并且能够表达出来。我们带研究生的时候也是,其实数学结果都得出来了,就是写不好啊。
过去说中文没有思想方法,我不信。中文应该有思想方法,应该能够帮助孩子们把思想理清楚,把思维理清楚,把前后能够阐述清楚。所以我认为中文的大纲也应该好好改。真的,不论如何,要教孩子把话说明白吗。我这是调查的结果,结果使我非常吃惊。也怪他们偷懒了,没好好学,但是他们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没忘啊。真得下点功夫,让孩子们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。我的意思是说别的学科也有类似这样的问题。
还有一个基本操作经验,刚才我说过程很重要。帮助学生思考经验积累,问题提出的经验的积累,创新性活动的积累。这样的话,才能使得我们国家成为创新国客的未来,创新国家。
目标这块过去两个能: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改成: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能够发现问题,把问题提出来,然后是分析问题的能力。在数学上能够提出来很难,提出来后能够用数学符号把它表达出来,这是比较难的。
5. 进行了内容的删减
几何刚才提到要“精而深”又砍掉了知识点,我们真砍掉了。包括一元不等式的应用,我们认为太难了。
6. 案例
增加了大量的案例,并且用较大的篇幅阐述案例,让老师领会课程标准的思想是什么,领会提出知识点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。这些案例有的是我编的,在编时,我的脑袋里就是与农村的中小学老师对话,我在给他们讲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,怎么教能教能教得更清楚。案例是非常重要的,下的功夫几乎比正文还费时间。把例子想好,能够说明问题是非常重要的。
螺旋式上升,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,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件事情本身,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。我们做课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,可以有这样的问题,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,不断地出现,但是,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,随着视野的增加,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。我们举出了这样的例子来解释我们的思想。
7. 实施建议
实施建议完全重写了。过去关于编写建议、教学建议、评价建议是按学段写,发现不合适,我们把它们去掉了。我们是按基本的思想写,紧扣基本理念来写。比如,第一,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问题,基本根据理念来写。第二件事情,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。第三,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。接着第四个问题,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,感悟数学思想。凡是要写新的东西时,篇幅就得大,举例子得多了。
传统的都知道的事情,虽然少写点儿,但是要写到。然后,注意如何在教学中注意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、发展、培养。第六,教学应该注意几个问题,预成和生成,事先备课备得怎么样,讲课时遇到情况如何处理。还有,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关系。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,如何使用教学技术与关系。我们把它们完全按核心思想,而不是过去那样按学段来写。按学段来写要写出层次,不然会重复。
四、对教育部提个建议
研究先行,并且要常抓不懈。不能说要改课标就来改课标。我们没有很多经验、没有很多研究的积累,是没有道理的事情。道理是需要研究的,所以教育部必要的经费和政策的支持,使得研究工作能够长期坚持。这次课标的修改我觉得不是很好弄,我没有办法。我心里有个十年的目标,这个目标是一步一步的,需要实验的,你不能乱说话。
师范大学有个好处,可以在附小附中实验。我在附小实验,我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应试教很少的数学:认同式的数学。我做调查研究了。让学生出了几十个问题到附小去调查。比如这么个问题,一个袋子里有六个球,五个白球,一个红球。问学生说可能拿什么颜色的球。小学一二年级认为是拿到红球,三四年级知道有可能拿到白球,五六年级学生才知识拿白球的可能性大。为什么呢?其实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懂“可能”是怎么回事,概念不懂怎么学数学呢?数学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。我们的教书在最合适的时候教,不合适的时候不能教,你花很大劲教,他也不会呀,他不懂啊。
还有一个调查。画九个格子,上面放着东西,小刀、橡皮,看三四秒钟,测去,让他复原。复原的准确率差不多,80%多,但复原的方法不一样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,看到橡皮放到橡皮那里,看到小刀放在小刀那里,五六年级学生按格的顺序放。不一样,基本思想方法不一样。说明在小学一二三年级不应该教更多逻辑的东西,该教的时候教。
研究的结果是这样的,小学一二三年级在本质上是认同的。四五六年级逐渐可以有概念了,但是不能有太多的东西;初中阶段可以进入逻辑了,但是一定要有物理背景,有生活实际背景;到高中阶段才可能有形式逻辑,符号逻辑。我认为要做长期的研究,这样才能给出课程标准足够的理论基础。
对几何问题我总是怀疑。为什么孩子看动画片津津乐道,大人为什么不愿意看呢?我们发现把一个东西抽象成平面的东西是很困难的。大人认为在平面上做一些东西觉得很自然,孩子不是这样。小学一二三年级孩子对立体的感悟几乎比大人还好,不差。但对平面总是感觉不了。因为,他在生活中看的都是立体,平面是大人抽象出来的。过分地认为小学低年级应该教平面,高年级应该教立体,不符合教育的规律。
这样的话,我们不敢改。因为我们只是在附小、附中做实验,还要做大量的实验。教育部应该拿一些经费出来。不光是这个学科,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做很长时间的研究,问题性的研究,摸清了之后才好干。
史宁中: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——改造我们的师范教育(含PPT)
数学学习的九个境界,你能达到第几境?小平邦彦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!
Photo by ins@small.fire.photography
THE END
♦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♦
声明:以上图文,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如有不当,请联系删除。
更多单墫教授手稿内容,请查看历史消息。
重磅推荐另一个微信公众号:妙解之慧,里面有500多篇优质讲座,视频,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讲座,各个专题整理等,暑假教师,学生学习充电的好地方,长按并识别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,即可关注,然后查看历史消息即可阅读相关文章。
1
往期精选
部分文章推荐阅读,点相应标题即可跳转阅读全文,更多优质文章,可关注《妙解之慧》后,查看历史消息。
28:章建跃:注重数学的整体性,提升系统思维水平(含PPT)
王建磐教授上教版高中数学三期教材培训:编撰特色与使用建议(含PPT)
往期文章快速查找指南,关注公众号后,点击最上方搜索,输入关键字,即可阅读相关文章。
西北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彭国华讲解高考数学命题
章建跃:中学数学核心概念,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教学设计(可分享PPT)
目前设有初高中教师交流群,群里不定期公益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,不作任何利益,想要进群交流的朋友可,长按并识别文末二维码,添加微信,备注地区身份,通过验证后,回复需要进的群。
一点数学学习方法:
水有源题有根,茫茫题海寻根悟法方是岸,若将形形色色的试题分门别类,剖析其相似,相关性,同源性。探索一题多解,尝试一题多变,感悟多题共法,多做一些;基础和能力,运算和思维都好的妙题,再从解法探究,一般推广,类比延拓三个方面展开,深度研究,意在学会分析题意,转化问题,追根溯源,触类旁通,从静态的文本俩都想到动态的思维活动,把数学冰冷的美丽里,变成火热的思考,就能举一反三,跳出题海,精学一题,妙解一类,固化于型,内化于心,达到事半功倍,融会贯通,高效学习的目的!添加好友,相识是缘,感恩遇见,添加时,请备注地区身份。